返回栏目
首页商业 • 正文

市值蒸发300亿,桃李面包躺平了?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网络

来源: 市值Observation 湖南


 

文丨大师兄

2019年,60岁才开始创业的商界传奇吴志刚,在执掌桃李面包24年后正式退休,两个儿子吴学亮和吴学群各挑大梁,分别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

吴志刚可能很难想到,公司交给两个儿子5年后,桃李面包的下滑速度会如此之快。

【困境加剧】

根据桃李面包近期发布的年报,“面包茅”给投资者交出的,是上市10年来最差的一份成绩单。

2024年,桃李实现归母净利润5.22亿元,同比下降9.05%,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4年下降,净利润规模相比2020年高峰期已下降约30%。

净利润持续下降的背后,是行业话语权的持续跌落,2019年-2024年,桃李面包毛利率已从39%降至23.48%,产业链议价能力几乎腰斩。


▲来源:同花顺

更大的困局来自营收的下降,经历了多年增收不增利的折腾后,桃李面包似乎也卖不太动了。

2024年,桃李营收60.87亿,同比下降9.93%,遭遇了2011年以来的首次营收下降。其中核心产品面包及糕点业务营收为59.06亿元,同比减少约9.58%;第二大业务月饼的营收为1.26亿元,同比减少约14.95%;代表多元化方向的其他产品营收仅5388.3万元,同比减少约30.26%。

桃李营收出现下行拐点,其实早有端倪。

早在2023年,东北地区销售收入已出现同比2.25%的下滑,到了2024年,东北地区营收再次下滑14.77%。作为公司发家之地和主要的营收来源地,东北的失守,预示着桃李的业务根基已有所动摇。

除了发家之地东北地区之外,桃李近年来发力的南下战略也遇到很大挫折。

2024年,桃李在华东地区的营收19.22亿元,同比下降8.22%;华南地区营收3.39亿元,同比大降25.79%,上海、浙江、泉州、海南等南方地区,甚至已出现了超过千万的亏损。

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品牌影响力下降,让桃李当下的困局显得更为刺眼。

2023年,桃李面包曾因“刀片门事件”登上热搜;2024年,有媒体爆出桃李面包中吃出类似牙齿的异物,再次引发舆论危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桃李面包的投诉超过500条,大都跟食品安全和卫生有关。

持续低迷的经营表现,对应的自然是资本市场的不断抛售。自2021年起,桃李面包股价已经连续5年下跌,市值与吴志刚退休时相比早已腰斩,距离历史高峰期市值缩水更是超过300亿。

【传奇落幕】

在人们的印象中,生性粗犷的东北人,似乎并不擅长美食。一个可资佐证的数据是,沪深两市共计65家食品加工企业,大多出自南方城市,在桃李面包之前,东北甚至没有一家食品加工行业上市公司。

2015年,桃李面包作为A股“面包第一股”在沪市主板上市,成为东北第一家食品加工上市公司。彼时,距离桃李面包成立已经20年,创始人吴志刚已80岁,是A股年龄最大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在古稀之年将桃李从东北黑土地带到全国家喻户晓的消费品牌,让吴志刚的创业充满传奇色彩。

桃李面包成功的秘诀,和很多知名消费公司一样,仍然是时代红利的馈赠,以及差异化和创新型发展。

桃李创业之初,中国面包市场仍以长保面包为主,吴志刚决定另辟蹊径,布局口感更好的短保面包市场,并且采取中央工厂+批发为主的模式快速复制扩张。

吴志刚选中了好赛道,找到了好的商业模式,也赶上了好时代。

桃李成立之后的20多年,正是中国消费市场以及商超渠道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就近大量建厂、重点布局商超、便利店等线下渠道的打法,抢得先机的桃李面包快速崛起,持续多年保持双位数高速增长势头,股价一度大涨7倍。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

Copyright © 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