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火的科技公司,最近日子过得有点纠结。
股价从1月的高位,至今下跌已经超过20%,7大科技股中,除了特斯拉,英伟达跌幅是第二大。
近期更是利空环绕,每一个都直指盈利压力。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股票也一样,历史上无数红极一时的公司,在辉煌过后,都会迎来大回撤时刻。
英伟达是否真的来到这个时刻?
01利空是否致命?
先简单汇总一下最近英伟达的利空消息:
首先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双方都对H20下手。
表现为,那边已经将多家中国科技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包括浪潮信息。
这边,发改委为新数据中心引入能效规定,这些规定将使H20失去资格,监管也劝阻科技巨头订购H20。
如果把H20这块业务完全砍掉的话,NV大概损失170亿美金,占总营收的比例在13%(以2024年度计算)。
其次,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Cowen调研报告指出,微软放弃在美欧合计耗电2GW的新数据中心项目,Cowen将此归因为计算机集群供应过剩。
高盛几乎在同一时间,发报告大幅调低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机架级AI服务器(Rack-level AI Server)的销量预测,2025年及2026年预计出货量,分别从3.1万台和6.6万台,下调至1.9万台和5.7万台(以144-GPU等效计算)。
阿里巴巴主席蔡崇信在香港举行的汇丰全球投资峰会上表示,开始看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出现泡沫苗头,美国的许多数据中心投资公告都是“重复”或相互重叠的。
最后一个,是“AI算力风向标”CoreWeave IPO前夕,将估值大幅下调28%,从270亿美元削减至230亿美元,远低于之前提出的300亿美元。
该公司现在计划通过以每股40美元的价格发行3750万股股票来筹集约15亿美元,这比最初的目标有所下降,最初的目标是筹集高达27亿美元,每股价格为47美元至55美元,原本有望成为2025年最大的科技首次公开募股,现在看已经不太可能了。
以上这些,对于英伟达的盈利预测、估值,都造成不小打击,甚至可以闻到一丝双杀的味道,情况还是挺严重的。
之前买方有预期,25年的EPS区间在4.5-5.5美元,结合最近的利空打击,EPS已经调至区间的下限,即4.5美元,剩下的就是PE倍数的问题了。
PE很受宏观基本面和流动性的影响,在经济好、流动性宽裕时,市场风险偏好上升,给出的PE就会相对高,反之则相对低。
如过去两年,市场气氛好,市场愿意给英伟达的远期PE 30倍,但现在,宏观环境变差,需要调降到20-25倍。
如果EPS取4.5美元,PE 20-25倍,那英伟达的合理股价就只有90-112美元。
低于这个区间,可以认为存在超跌,具备一定的抄底价值,但如果高于这个区间,就是市场给予的溢价,要小心高估风险了。
英伟达最新股价为111.43美元,根据上面的论述,尽管英伟达高位回撤了不少,但其实并没有超跌,反而处在合理区间的上限。
所以,暂时还看不到太大的抄底机会,保守地说,反而需提防股价继续下滑的风险。
02真的大势已去?
自deepseek引发的算力需求过剩的问题,英伟达的股价就一直难有突破,反而一步步下探。
如果拉长时间看,英伟达自去年7月份以来,一直处在宽幅震荡中,完全没有23年上半年、24年上半年的横扫美股的气势。
是否意味着“基建结束,后面切换到应用”这头灰犀牛真的来了呢?
我想,站在这个时点,确实没有人敢否认。毕竟,过去无数次的产业革命都验证了这个定律,英伟达又凭什么打破这个定律呢?
相关文章Rel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