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产经 • 正文

蒸发2300亿,“锂王”花期结束了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网络

来源: 每日资本论 北京

 

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从野蛮生长转到精耕细作。对赣锋而言,这场寒冬或许正是破茧重生的契机——唯有刮骨疗毒,方能穿越周期。

 


 

文/每日资本论

突然,“锂王”撞上了冰山。

3月12日,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赣锋锂业)公告,为方便推动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赣锋锂电)后续资本运作及融资安排,同意后者拟用自有资金以定向减资回购的方式,回购部分股东持有的赣锋锂电股份。本次赣锋锂电实施定向减资回购的股份数量拟不超过4.99亿股,对应的回购资金约16亿元。

此次减资回购事宜,或与赣锋锂电冲击上市遇阻有关。在2022年引入战投时曾有约定,若赣锋锂电在2025年12月31日前无法实现合格IPO,或因监管政策等原因不符合分拆上市条件,则启动股份回购程序。

此次收购,也被部分外界人士认为是赣锋锂业在行业寒冬、业绩大幅“变脸”背景下的自救之举。此前,赣锋锂业根据2024年业绩预告,净利润亏损14至21亿元,同比下滑128.3%-142.45%;对应扣非后净利润亏损4.8至9.6亿元,同比下降117.94%-135.88%,创下上市15年来首次年度亏损。

更为糟糕的是,赣锋锂业股价在2021年9月达到152.88元/股(前复权)历史高点,随着锂价下行重挫业绩,公司股价已滑落至当前的36元/股,目前总市值726亿元,较历史高点时期蒸发超2300亿元。

外界将矛头指向碳酸锂价格暴跌、行业周期下行等外部因素,但剥开表层,这家企业的内部病灶同样令人担心——从战略摇摆到技术短板,从财务风险到管理盲区,赣锋锂业的困境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部分中国新能源企业的阵痛。


 

赣锋锂业的崛起,与锂资源全球化布局密不可分。从澳大利亚Pilgangoora矿区到阿根廷Mariana盐湖,其锂资源版图横跨五大洲,手握812万吨LCE(碳酸锂当量)储量,也因此被外界称为“锂王”。同时,2010年其在深交所上市,2018年于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锂行业第一家“A+H”同步上市公司。

但恰恰就是这种重资源、轻应用的商业模式,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暴露出致命软肋。

2024年,碳酸锂价格从年初10.1万元/吨跌至7.5万元/吨,跌幅超过25%。价格暴跌直接冲击赣锋的利润命脉,锂化合物业务占据其营收的68%,销售毛利率却从2022年的49%左右骤降至2024年三季度的10.34%。

更糟糕的是,其重仓投资的海外锂矿企业Pilbara Minerals Limited(PLS)股价腰斩,导致16.4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相当于全年预亏额高点的近八成。


 

不得不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为锂资源需求方的宁德时代,通过长协锁价、参股矿企、布局回收等多维策略对冲风险。2023年,宁德时代的销售毛利率达22.97%,高出赣锋锂业8个百分点,且通过“零碳新基建”战略,将储能业务从单一产品延伸至全场景解决方案。这种“资源+技术+场景”的立体布局,让宁德时代在锂价波动中更具韧性,2024年宁德时代的销售毛利率继续增长达到了24.44%。

赣锋的困境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新能源产业链中,资源掌控力仅是入场券,下游应用场景的深耕才是护城河。锂电企业若只做搬运工,终将被周期绞杀。

面对亏损,赣锋锂业并非毫无动作。2025年3月,其在互动平台回答部分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已完成部分固态电池样品送样,并与多家客户测试验证,试图以氧化物路线突破技术瓶颈。

但这一看似光明的转型背后也暗藏隐忧。固态电池被誉为“下一代电池技术”,问题是商业化进程缓慢,全球尚无企业实现量产。宁德时代早在2021年便启动固态电池研发,2024年推出的天恒储能系统已实现“首五年容量零衰减”,并通过极限制造工艺将缺陷率控制在十亿分之一级别。相比之下,赣锋的固态电池仍处实验室阶段,核心专利集中在材料与工艺层面,缺乏系统级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

Copyright © 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