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赶碳号几乎可以断定,沐邦高科在日前被交易所问询的一笔2.4亿元的单晶炉生意,是一场子虚乌有的交易!
首先,与沐邦合作的甲方客户无论是财力还是施工进度,都让人有理由怀疑,这批单晶炉到底没有没实际交付过。到最后,甲方公司不但光伏项目停了,就连几拨股东也跑得干干净净。
其次,沐邦高科对这笔生意的信息披露同样不符合规定,就连这笔2.4亿元营收的财务入账,也有违财务管理常识。
针对上述重大财务差错:沐邦高科在纠正以后,以 2024 年第一季度为例,公司营业收入因此减少了1.98亿元,净资产因此减少了0.51亿元,净利润减少了0.51亿元。
但是,沐邦高科的股价,却正是在修订以前的虚假业绩支撑下,从2024年8月15日的10.75元,在短短三个月中上涨至11月14日的34.69元,翻了两倍多。而期间的2024年8月27日,正是沐邦高科14亿定增解禁的时间点!
2023年年末,净资产只有7.45亿元的沐邦高科,在A股定向融资14.18亿元,一口吃成了一个胖子。其中,沐邦高科主要的募投项目,就是以9.8亿元收购豪安能源100% 股权——后者正是单晶炉制造企业,净资产仅为1.7亿元。这场并购形成高达7.83亿元的商誉,并导致全额计提。
所以,一个谎言,往往需要用若干个谎言来掩盖。在严刑峻法的当下,如果还有上市公司敢于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那背后一定有着巨大的利益驱动——推高股价,让定增机构顺利减持。
这究竟只是财务上的瑕疵呢,还是赤裸裸的财务造假?
01一场毁炉灭迹的完美交易
跨界光伏的企业暴雷,已属正常现象,但敢于财务造假的,却并不多见!在此之前,赶碳号先简单地讲一个怪事儿。光伏人一起来看看,究竟有哪些环节不正常!
有一家不入流的、排不上名号的单晶炉设备企业,在2024年2月16日与一个同样名不见经传、初出茅庐的小公司签订了一笔总价值2.4亿元的销售合同。
仅仅过了不到10天,这家单晶炉企业就开始陆续发货,客户马上安装调试。
双方工作效果奇高——买单晶炉的甲方,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安装调试、验货;卖单晶炉的乙方在2024年1季度,就完成了2.4亿合同的签约、履约、全额确认收入。
这一套动作下来如行云流水。若是故事到此就结束了,那是光伏行业设备高效运营的典范,值得大大的赞美。
但精彩的故事往往都有转折和意外。9个月后,这个优质的大客户却说:市场行业不好,我们不干了,要全部退货。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单晶炉企业自己业务一塌糊涂、亏损严重,却爽快地同意了客户请求:把炉子退回来就行。正巧,对方也一直拖着没付款,我司也可以“把单晶炉拆解为配件后, 分别退回至相应的采购供应商,即可。
完美!完美的就像一场毁炉灭迹的行动!
这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地发生在了一家跨界光伏企业——沐邦高科身上,且已经引起了上交所的注意,已下发了问询函。
那么,这究竟属于客观原因造成的会计差错呢,还是赤裸裸的财务造假?
2.4亿元的单晶炉设备的交易,究竟是否真实存在过?这种“财技”背景又有什么目的?
此处先做一个声明,本文合同总金额统一采用了2.4亿元这个数字。
在沐邦高科不同版本的公告中披露并不一致,就这同一笔订单,一种说法是2.4亿元,一种说法是2.24亿元,相互打架。
相关文章Rel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