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实的步伐丨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寄托了中国人生活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将更好走向世界。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多次走进古街巷、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对更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方向。
陕西宝鸡,古称陈仓,孕育了周秦文化,以“青铜器之乡”闻名于世。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镇院之宝何尊前,久久凝思。何尊铭文有“宅兹中国”一词,这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吧?”总书记问道。
“确是指地理方位。‘中’如旌旗,意指中心、中央。‘国’是会意字,城池壕沟、执戈守护。”讲解员回答。
自古以来凝聚起亿万国人的“中国”,历经数千年绵延赓续,成为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印记,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
总书记感慨:“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吸引着总书记关注的目光。
湖北孝感,云梦县博物馆珍藏的秦兵黑夫和惊的“家信”木牍,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家书。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逐字逐句读了家书内容。考察中,总书记叮嘱道:“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甘肃天水,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的伏羲庙内,“与天地准”“开天立极”的古匾,结网制器、建屋养畜的创造,都凝结着难以磨灭的民族情感归属,成为连接古今、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9月10日,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研考中华文明,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农历龙年春节前夕,天津古文化街披上节日盛装。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游人如织。
相关文章Rel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