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地市 • 正文

新华社山西分社:挖掘地方优势资源 打造文化报道新高地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网络

挖掘地方优势资源

打造文化报道新高地

——新华社山西分社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赵东辉 柴海亮 吕梦琦

山西号称“表里山河”,文脉悠长,历史厚重。新华社山西分社依托当地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践行“四力”,不断探索创新报道思路,努力推动文化报道迈上新台阶。

一、深耕三晋文化沃土讲好总书记“封面故事”

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报道,首先要浓墨重彩讲好总书记的“封面故事”。新华社山西分社把总书记报道作为“第一报道”,建章立制、分类施策、系统推进,引领整个采编工作出新出彩。

一是沿着总书记考察足迹增强报道的体验感,生动展示大国领袖的文化情怀和思想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坚定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汇聚起引领亿万人民迈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为我们做好文化报道提供了深厚、鲜活的资源。

过去7年来,总书记先后4次到山西考察,在云冈石窟、汾河水畔、平遥古城、运城盐湖等留下了足迹。新华社山西分社持续深耕这些“文化名片”,不断挖掘背后的新故事,先后采写了《(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云冈石窟:千年瑰宝雕刻文化自信》《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新闻多一点|在运城博物馆,触摸绵延不息的中华文脉》《总书记亲手做的这个年馍,有何寓意?》等一批高质量报道。在采写报道时,避免套路化和同质化是一大挑战。为了常做常新,新华社山西分社坚持全员参与,尽量避免原班人马组队,力求在第一现场多视角突破,用强烈的体验感增强新闻感染力,让受众随着我们的文字和镜头走进总书记的语境、心境、情境。

二是聚焦总书记关切事突出报道的贴近性,讲好文化里的中国故事。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从推动文化繁荣到坚定文化自信,从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让文物活起来到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既着眼于历史、现实和未来思考宏观文化命题,也时刻牵挂着文物保护、古籍修复、非遗传承等具体事项。以文化视角讲好“封面故事”,不仅要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去探访文化,还要主动聚焦总书记关切事,关注一个个具体的新进展新变化新成果,用一篇篇鲜活的新闻报道及时回应总书记的文化关切。

新华社山西分社“分类施策”,先后出台了加强对外报道、智库报道和文化报道等多个专项措施,“一项一策”“一类一策”“一题一策”,灵活、高效、精准、全面地加强各类主题报道。在文化报道中,分社围绕总书记关切事,用活本地丰富的文物、古城、非遗、古建筑、考古成果等报道资源,积极创新表达方式,多用细节呈现、多让群众发声,用贴近性拉近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先后推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新魅力,新天地——非遗传承发展观察》《(新华全媒头条)三味平遥——千年古城新时代保护发展观察》《国宝画重点丨一起来读,这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动图|云冈的微笑》等一批“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的优秀新闻作品,收到良好传播效果。

三是用活地方“文化名片”,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报道“润物细无声”。

为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用活地方特色报道资源,新华社山西分社积极增强稿件采写的深度和温度,推动“第一报道”落点扎进田间地头、城乡巷陌,让记者把笔尖和镜头对准人民群众的好日子、真感情,让总书记报道在广大读者心中更加共鸣共情。

正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山西,拥有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报道的资源优势。新华社山西分社努力做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报道的系统化、立体化、常态化,统筹谋划、主动而为。分社采编人员通过采访部、总编室、业务例会“三级策划”,一级带一级、一级托一级,同向发力,共同寻找锤炼新的选题,每年都推出100余篇“大而优”“小而美”的文化报道。《(新华全媒头条)从“一池雪”到“七彩光”——山西运城千年盐湖变身记》《(新华全媒头条)留住乡愁古韵 焕发活力新生——山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稿件,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巧妙地融入到一张张地方特色“文化名片”中,有效提升了传播能级。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

Copyright © 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