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对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要求。
李克强说,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挖掘自身政策潜力,保市场主体激发活力,保障物流主干道、微循环畅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稳经济也是稳财源。6省里4个沿海省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受疫情等影响,今年经济财政形势比较严峻,经济大省应该勇挑大梁,多措并举完成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任务,这对支撑国家财力和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十分重要,支持欠发达地区“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体现经济大省担当。
当前中国财政体制下,中央与地方采取分税制,来划分各级政府收入。经济大省财政收入规模高,中央财政相应从中获得的收入也更高,初次分配中,中央财政拿到全国近半财政收入(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但为了均衡区域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收入大部分最终通过转移支付形式,再分配给各省,其中又以欠发达的中西部、东北地区为主,有效地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目前地方对中央财政净贡献一般是以各省为中央财政创造的财政收入与中央返还该省份金额差额。目前官方公布的数据只能计算到2019年各地对中央财政净贡献金额。
根据罗志恒计算,2019年全国只有六省三市对中央财政净贡献,其中广东以净贡献8307亿元居各省之首,上海以8202亿元紧随其后,北京以7310亿元位居第三。江苏(4091亿元)、浙江(3274亿元)、山东(2152亿元)、天津(2136亿元)、福建(427亿元)、辽宁(67亿元)也对中央财政净贡献。
今年国务院十分强调财政强省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主力的作用,这跟当前经济财政形势有关。
受疫情散发、大规模退税减税降费、土地市场低迷等影响,包括中央财政在内的全国财政收入罕见出现下滑。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0.5万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2%,不过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3.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4.8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7%,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2.7%。
地方上除了山西等几个资源型省份收入出现大幅增长外,大多数省份收入也出现下滑,其中受疫情等冲击较大的东部发达省市,收入受到明显冲击。
为了给企业纾困和保民生,今年中央财政动用万亿级“家底”,来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约10万亿元),但要完成这笔巨额转移支付规模,离不开财政大省对中央财力净贡献。
7月7日,李克强在福建主持召开东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表示,当前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间点。东南沿海5省市(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经济体量占全国1/3以上,财政收入占比近4成,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近8成,有力支撑了国家财力和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
李克强要求,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的主力作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努力稳增长稳财源。
此次会议则进一步明确,6省里4个沿海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目前官方尚未披露财政净上缴中央的省需要完成上缴任务具体金额。施正文认为,这可能是在各地去年净上缴金额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增长。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计近9.8万亿元,规模为历年来最大;从增幅来看,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上年增加约1.5万亿元,增长18%,增幅为近年来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