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怀水 每经编辑:陈星
医保领域是历年全国两会不变的热议话题,随着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医保支付改革”“互联网+医疗”“医保基金监管”“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等话题也引起了业界热烈的讨论。
除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很多医疗商业保险也持续被代表委员关注。其中,作为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医保体系的制度创新,惠民保自2020年推出以来热度迅速攀升。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28省份推出了177款“惠民保”产品,共1.4亿人次参保,保费约140亿元。其中,有18个地区公布的理赔数据显示,已覆盖4200万人,保费收入50亿元,理赔金额29亿元,获赔38万人,赔付率为58%。
惠民保在过去两年连续井喷式增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惠民保与居民医疗保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如何解决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筹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
针对上述疑问,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惠民保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
NBD:2020年~2021年,惠民保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您认为惠民保热度持续攀升的原因是什么?
郑秉文:惠民保之所以在过去两年里连续出现“爆炸式”增长,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价格亲民的普惠性与商业保险的补充性相结合,实现了商保对社保的衔接,其主要表现是低保费高保额(几十元或几百元保费,保额最高达三百万元)和低门槛广覆盖(不限年龄、不限健康、不限职业、不限户籍)。
第二,城市地域的专属性与可保可赔的灵活性相结合,实现了商保对社保的补充,其主要特征是作为城市地域专属的保险产品非常符合当地参保人群的需求,在产品价格、保障内容、既往症限定、特药数量等方面实施一城一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此外,基本运作的商业性与产品设计的区域公共性相结合也是一大特点。虽然其商业保险的本质使其具有很好的“下沉市场”的触达性,很多欠发达地区甚至四线、五线小城市也同时开通了惠民保,但其运行机制有点像个“小社保”。比如,在区域范围内推行一个产品,实行统一价格,与社保的统一费率和统一报销政策很像,并且有经办业务和队伍。
NBD:惠民保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信息披露不完善、各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对此,您如何评价?
郑秉文:惠民保是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俗称,是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医保体系的制度创新,是为中低收入群体对冲高达10.7%的医疗通胀率和分摊其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大胆探索,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2021年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对鼓励和规范发展惠民保提出一些要求。
惠民保作为“互联网+”的新生事物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披露不完善、各地赔付率差距很大等。其中,惠民保最大的潜在风险是“逆向选择死亡螺旋”。
这个概念是1998年美国学者首次在其《健康保险中的逆向选择》论文中提出来的。该文对哈佛大学和麻省团险委员会这两个雇主提供的健康保险计划做了比较研究,前者提供的是统一费率,3年后出现了“逆向选择死亡螺旋”,而后者实行的是比例费率,避免了“逆向选择螺旋死亡”的出现。后来“逆向选择死亡螺旋”被简称为“死亡螺旋”,并常用为分析HMO(健康维护组织)和PPO(优选医疗机构组织)等风险定价的工具。
其实,很多国家的商业健康保险都存在死亡螺旋问题。例如,1999年美国华盛顿州的个人健康保险市场也曾出现死亡螺旋,最终导致19家保险公司全部退出。再如,澳大利亚保险监管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商业医疗保险投保人数比上年增加了4.6万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了25万人,这本来是好消息,但却发现各款健康保险产品中,大龄投保人数量增速很快,而低龄投保人在减少,由此澳洲学者发出“20-30岁年龄段的人发生了什么”的疑问,并认为澳大利亚的“私人健康保险的死亡螺旋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