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冬奥赛场那排“大烟囱”,来历不寻常)
元宵节当日,在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中国选手苏翊鸣勇夺金牌。运动员腾空“起飞”时,一排工业冷却塔成了画面中独特的背景。
这种“赛博朋克”的运动风惊艳众人,被很多运动员盛赞“气场酷炫”“仿佛置身于虚拟世界或网络游戏中”。一时间,这排“大烟囱”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刷屏。
今天,小组就给大家讲讲巍然耸立的冷却塔背后,一座百年老厂的转型故事。
苏翊鸣在比赛中(图源:网络)
一
借着冬奥会契机,原本废弃的首钢冷却塔再度火热起来。白天,冷却塔外观渲染出硬核工业风,内部则是验票安检大厅;夜晚,这里上演五彩斑斓的灯光秀;跳台下方的体育广场和观众区,特别设置了氛围照明系统……
首钢大跳台和冷却塔的灯光秀(图源:网络)
除了工业和运动混搭出的时尚感,“雪飞天”还有满满的科技感。比如,场馆运用了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纤照明、无负压供水系统等新技术,景观道路铺上了建筑垃圾烧制成的再生透水砖等。点滴之间,无不体现出绿色办奥、节俭办奥的理念。有外媒发文称,以冷却塔和钢铁设施为背景的滑雪照片,在有些人看来感觉“好像哪里不对”,但事实上,这里正是最适合奥林匹克运动的地方。
登上大跳台,群明湖、三高炉、四高炉、料仓、制氧厂房,首钢工业园区的大片区域尽收眼底。很难想象,冬奥健儿的竞技之地,前身是机器轰鸣的首钢厂区。这座在一般人看来已经废弃的老工厂,借着冰雪运动焕发了新生:首钢灯光节、实景音乐会、个性发布会在此竞相举办,许多精品酒店也悄然落户……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指着“雪飞天”说:“我关注它7年了,见证了这个伟大建筑的诞生。”在巴赫看来,这里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美结合。
2月8日,中国选手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中获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二
作为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首钢在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据统计,1979至2009年,首钢累计上缴国家利税费608亿元;在钢铁市场最鼎盛时期,首钢一家的利税额度占到北京市的1/4;遍布全国各地的首钢职工高峰时达到26万人。那个年月,首钢又被称为中国钢铁“梦工厂”。
尽管首钢是工业时代的骄傲,但带来的粉尘污染、噪音污染十分严重。当年有种说法:“北京市的上空有个黑盖,黑盖的中心就是石景山。到了晚上就往市里移,往下沉。”
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首钢毅然实施史无前例的大搬迁。从2005年起,首钢陆续把重污染、高能耗产业从北京城西的石景山搬到渤海之滨的曹妃甸,一步步完成了从“山”到“海”的跨越。这项堪称浩大的工程用时5年,耗资677亿元,成为世界工业史上值得铭记的一次大迁徙。
最后一炉火熄灭时,许多工人忍不住抹眼泪。纪录片《首钢大搬迁》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随着三号高炉熄火时爆发出的最后一股浓烟的升起,首钢在北京城区的所有涉钢系统全部停产,结束了它在首都的工业时代。压力表归零了,管道切断了,当所有的机械停止了运转,轰鸣声不再响起。”
2010年12月,首钢最后一炉钢冶炼。(图源:工人日报)
首钢搬迁后,废弃的工业园区怎么办?
2013年,首钢工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首批试点,计划建设成既保留工业遗存面貌又适应现代办公需求的创意产业园区。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市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一系列冬奥工程开始落户首钢。
园区内,曾经的厂房、烟囱、冷却塔,没有被一“拆”了之,而是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比如,矿石原料仓“变身”冬奥组委办公区;冷却泵站改建为赛时观众入场的安检区域;用于储存炼铁生产循环水的秀湖,地上部分变为水上景观……从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炼钢厂,到造冰制冷、寒气四溢的冬季训练中心,一度沉寂的“十里钢城”变为充满活力的首钢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