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乡情 • 正文

小小村支书,为啥被中纪委点了名?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良贤

海外网 

image.png

【学习小组按】

“支部书记的担子,爷爷担了,儿子担;儿子担了,孙子担……”这句顺口溜,在浙江省常山县同弓乡胡村流传多年。

原来,该村某胡姓家族“垄断”党组织30余年,村支书职务一直在家族间“世袭”传承。由于在党支部“一家独大”,他们不仅把控村民入党、干扰基层选举,而且干起了滥伐山林、承揽工程等违法违规的勾当。

发现问题后,常山县委巡察组立即向同弓乡党委反馈情况,并要求及时整改。最终,原村支书胡羽飞被党内除名,其他涉案人员也受到相应处理。

这起“家族支部”的案例,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曝光后,引来不少关注。今天,小组打算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image.png

常山县委专项巡察组就巡察发现的胡村相关问题开展讨论。(图源:清廉浙江)

“农村不管你有没有本事,只看你姓什么姓氏!”笔者在鲁中地区调研时,某村村民毫不避讳地道出了村党支部选举的“诀窍”。

笔者调研的村子,是一个杂姓村。村内姓氏众多,村民以“五服”为基础“划分敌我”。“五服”之内,皆为“自己人”;“五服”之外,则是竞争对手。选举时,每个姓氏都会推选一人,代表家族参选村支书。

“不管是亲哥还是多远的堂哥,只要是我哥当村支书,我就有面子!”对于村民而言,本族人当选村支书,不仅家族脸上有光,族人办事也“方便”许多。这是大多数村民在选举中遵循的“投票逻辑”。

因此,当选的村支书,一般出自村里势力最大、兄弟最多的家族。

作为家族势力的代言人,村支书当选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想着如何“为村造福”,而是琢磨如何削弱其他家族势力,巩固自己小家族、小圈子的利益,从而保证下次选举能够继续当选。即使没能当选,也要想方设法在家族中找到“接班人”。

由于党员在选举支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的村支书在发展党员方面动起了“歪脑筋”。

在村支书的把控下,发展党员不再根据入党流程,而是看和村支书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是村支书家族或派系的人,就优先发展。其他家族的人想入党,则层层设障。

比如,村子里有一位经济能人。他不仅在村里办了玻璃厂,还是村委委员。他从2004年开始申请入党,参加了乡镇组织的4次学习班。但由于村支书不同意,他一直没能成为党员。

“你不和我一派,我不发展你。我要是发展你,不就是发展对立面吗?”村民道出了个中缘由。

按照“亲疏远近”发展党员,把村党组织变成家族“自留地”,直接影响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党员的代表性,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

党组织“家族化”,直接导致村内不同意见难以发声,村党支部成了村支书的“一言堂”。

除了在选举村支委时发挥作用外,普通党员基本没有发言权。村里的大事小情不经过党员大会,即使经过也只是走走过场,无法影响党支部的决议。

一些老党员说,提意见没有用,“该通过的决策还是会通过,我一个人不同意有啥用?不同意还容易吃亏。”

时间久了,整个党员群体失去党性原则操守。党员既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也不能协助村两委工作,成了群众不屑的“特权阶层”。

最终,基层党组织沦为松散的党员组合,有组织而无组织力。

“村干部当上了,整个家族就有势力了!只要你想当村干部,家族就会想方设法把你推上去,因为你是他们的‘保护伞’。”一位村民告诉笔者。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

Copyright © 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