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凡
翟天临遭学术打假一事继续发酵。
前天,我们发了篇文章《翟天临遭“学术打假”,北大也被要求出来“走两步”》,让翟天临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和他的博士后录用单位北京大学应该出来走两步。
昨天,两所学校终于发声。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电)表示,已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11日晚,北京大学也发了则声明,表示将根据翟天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调查结论按规定做出处理。
态度都挺鲜明,措辞也还铿锵有力。但在这里还想提醒一句,如果调查结果只是拿翟天临“祭天”,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吃瓜群众也未必答应。
因为,这件事从头到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翟天临一个人的问题。
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该查。但给翟天临发学位的北电,也不是什么受害者。若翟天临的学位真的有水分,他的学位授予单位,算得上是“共谋”。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翟天临
当学术圈开始扒皮翟天临,开始质疑他的期刊论文在哪里,并不是出于对演员本人的恶意。他们只是想知道——在没有满足毕业要求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毕业?一个人在其他领域的名气和资源,是否可以置换成所谓的学术成果?博士帽究竟是对多年寒窗的褒奖,还是一项可以交易可以赠送的荣誉称号?
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兢兢业业地走在学术研究的路上。却眼看着有人抄了小道,怎么会不困惑、不愤怒?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小道是哪里来的,又是谁给铺的?为什么会有小道,谁可以走小道?
翟天临疑似不符合北电博士毕业要求——这是众多网友利用公开资料,在短短几天内就得出的一个结论。那么,翟天临的导师,学院的学术委员会,翟天临当时的答辩委员会,对此真的就一无所知?
我们一直默认,科学共同体能够通过内部自治机制使研究活动符合诚信要求。比如,通过实验的可重复性检验研究数据和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通过同行评议确保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的质量,通过学术委员会或科研伦理委员会来有效查处和纠正科研不端行为。
我们信任这样的机制。
一名博士要毕业,按照正常流程,他至少有两关要过。
其一是导师。导师要在他的博士培养材料上签字。按照北电的博士培养要求,这材料就必须包括他公开发表的两篇论文。
其二是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其需要审核学生上交的培养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符合规定。
翟天临顺利参与了答辩,也就意味着他的导师和学院学术委员会都认为翟天临符合答辩要求。也就是说,他的导师和学院学术委员会都认可翟天临在读博期间公开发表了由本人独立撰写或者与导师合写的两篇学术论文。
然而,这论文网友找不到,学院暂时也拿不出来。勉强一篇算得上的,还被扒出来有高度抄袭嫌疑。
如果导师和学院都对一名博士的毕业资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原则,等到舆论危机爆发,才匆匆出面收场,让公众如何信任这博士培养质量?更进一步说,又让公众如何信任这利益相关方有开展公正调查的能力?
北电说它高度重视学术道德,但没有配套机制进行约束;北电说他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却弄不明白一名博士生究竟能不能毕业。翟天临成为众矢之的,是因为他是个小有名气的演员,而且也只是个演员。但翟天临无法凭一人之力从北电“骗”来学位。
所以,北电要调查,态度是好的,但还请千万有第三方进行监督,也还请千万别拿翟天临一个人开刀。
再来说说看起来挺无辜的北大。
北大的意思非常明确,看北电的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