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通勤时间成本上升是一个突出问题。过去的七八年间,赵老师同一门课程分别在阜成路和良乡校区均有开设。她坦言,同时承担阜成路和良乡校区的教学任务给她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双重压力。像许多北工商教师一样,她为了子女教育选择在阜成路本部附近定居,这使得往返两地的通勤成为巨大挑战。 如果需要在良乡校区上午9点到11点监考,教师们往往早上7点出门,监考2小时后返程,回到家已是中午十二点半。这种“通勤5小时,工作2小时”的现状,不仅挤压了备课时间,更影响了师生课后交流的质量。即便有校车接驳,这种“与时间赛跑”的通勤方式,依然让教学工作平添几分辛苦。 良乡校区的快速发展给赵老师带来了意外之喜。她亲眼见证了这片区域的蜕变:从最初仅有一条高速的荒芜之地,到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从缺乏商业配套,到时代广场、熙悦天街等综合体的相继落成。“现在课后约学生讨论,我们都习惯去商场里的特色餐厅。”赵老师说,“连宣武医院都要在这边建分院了。” 不过谈及安家计划,她仍显犹豫。虽然已在房山购房,但为了孩子能继续在海淀就读,她选择维持现状。“每天往返确实辛苦,但孩子的教育更重要。”在她看来,良乡的发展令人欣喜,但教育资源的差距仍需时日来弥补。 北京的高校搬迁仍在推进中,如今向京郊转移的高校络绎不绝。 除了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还有首都体育学院延庆校区、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昌平校区、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清华大学通州校区、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中国农业大学平谷校区、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等。经济飞速发展的雄安新区,也成为北京高校崭新的聚集地。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曾指出,北京高校搬迁这一问题是在2000年后,伴随着高等教育大扩招的浪潮逐渐显现出来的。为了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北京市政府先后在沙河、良乡等地建立大学城,缓解了部分紧张局面。 “一所高校的迁移不仅关乎师生,也往往会连带其他相关人员。”据周光礼估计,如果北京地区有10所高校将主要教学资源迁至雄安,就能直接或通过拉动经济、创造就业等间接方式,带动约100万人口的流动,这对于疏解北京市人口压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这100万人口中的大部分属于高学历人群,对于雄安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正如周光礼所说,“从某个角度说,这可能是高校拓展办学空间的最后机会。” (本文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瑶系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