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感”背后往往是一种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曾几何时,“拉闸限电”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困扰。今夏普通家庭对电力供应的“无感”,让人们在不经意间觉察中国经济前行之“稳”,更引人思考,在全球性能源供需天平失衡的今天,中国缘何“稳坐钓鱼台”? “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稳”源于“下好先手棋”。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强化战略思维,变被动为主动。 高温气冷堆、可控核聚变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增强能源“硬实力”;白鹤滩水电站、乌兰察布储能电站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产,形成供能“大支柱”。能源供应链的“命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现代经济血脉”才不会“贫血”。 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聚焦能源、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攻坚,不断提高自给率;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育种等前沿科技,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 统筹急与缓,把握近与远,努力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好各领域的战略性储备,筑牢“压舱石”,锻造新优势,就能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稳”源于“全国一盘棋”。在应对复杂局面时增强大局意识,化危机为机遇。 西北的风“点亮”大湾区的灯,西南的水“照亮”长三角的厂,电力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国购”,一个不断完善的高标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打破“壁垒”、消除“堵点”,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正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重庆跃升消费第一城;安徽成为汽车产量第一省;在经济大省中,前三季度湖北经济增速以6%居首……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后发地区实现弯道超车,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广”有了生动呈现。 站位全局,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更多增长极,增强的是我们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 从更大视野观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拥有更稳底盘、更强韧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部署了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牵引、驱动、支撑作用的战略任务,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贯彻落实好战略任务,中国号巨轮无惧风雨、破浪前行。 (三) 普惠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个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在用电需求大幅增加的同时,居民基本生活用电价格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生动而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的优势。 翻开中国电力的账本,“优越感”扑面而来。 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投资3025万元的户户通电工程、2.8亿元的联网工程,让藏在大山褶皱里的村寨灯火辉煌、产业兴旺。 放眼全球,中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14亿多庞大人口,却依然能做到全民通电的国家。电力建设维护成本之高,短期很难收回,为什么还要干? 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中国的现代化观,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恒心。 跨越1400多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鏖战四十余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3046公里“绿色长城”;矗立海拔5200米,5G—A基站为雪域高原开辟数字高速路…… 重大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凸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为“国之大者”写下生动注脚,为协调发展厚植人民底色。投资于人、服务于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