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来源:新华社)
绍兴城西,浙东古运河碧波荡漾,流淌着一段2500多年的水运史和绵绵不绝的中华文脉。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西兴,流经绍兴,东至宁波,充分利用浙东山川形势,连通河湖、穿越阡陌、润泽沃野,滋养着两岸人民。 拾级登上园内高拱石桥,习近平总书记举目四望。眼前,古运河流水绵延;不远处,高架桥上客货车辆疾驰而过,给人以穿越古今之感。总书记感叹道:“在这里可以畅想一下古今沧桑。”
从杭州西兴老街流淌而过的浙东运河(2022年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浙东运河西起杭州西兴,流经绍兴,东至宁波,充分利用浙东山川形势,连通河湖、穿越阡陌、润泽沃野,滋养着两岸人民。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肇始于春秋山阴故水道,贯通于两晋,鼎盛于唐宋,发展于明清……走进浙东运河博物馆,总书记详细了解这段绵延千年的“运河史话”。 在一个水利工程模型——绍兴三江闸前,总书记停下脚步。 这是由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的大型挡潮排水闸,闸基以巨石砌成,石间用榫卯连接,共设28孔,“旱可蓄、涝可排、潮可挡”,改善了山会平原的水利和航运条件。 总书记俯身仔细察看三江闸设计结构:“这个闸现在还在吧?” “还在,它的作用已经被曹娥江大闸所取代。”讲解的同志回答。 古人的智慧,启迪着后人的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推动建设浙东引水工程,曹娥江大闸正是那时开工兴建的。 展柜里,一张2005年12月31日出版的《浙江日报》记录了这一历史瞬间: “随着省委书记习近平宣布‘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并启动开工按钮,顿时偌大的建设工地上一字儿排开的施工机械‘隆隆’轰鸣……钱江两岸人民盼望已久的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2023年8月4日拍摄的曹娥江大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总书记回忆起这段往事:“过去浙东这一带是缺水的地方,特别是舟山,一半的水都要靠这个引水工程。” 2021年6月,浙东引水工程全线贯通,至今已累计输水50多亿立方米,惠及杭州、绍兴、宁波、舟山4市18县(市、区)1750多万人。 “很多浙东的百姓都因此受益,大家饮水思源、感恩在心。”当地负责同志说。 千年水脉,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持续呵护和接续建设下流淌至今、绵绵不绝。 作为河长制的发源地,浙江省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还创新探索共享共治河湖新模式,让广大群众成为治水护水的主力军。总书记强调,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 治水关乎治国,水脉连着文脉。在总书记心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走出博物馆,临别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要好好挖掘大运河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潮激荡,奋楫争先。
总书记的话语充满着期待:“当前,浙江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推动浙江各项事业更上一层楼,让人民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