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些年,总书记置办过哪些年货?) 老百姓能不能踏踏实实过个好年,年货很重要。
春节前夕,无论走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亲切地询问:日子过得怎么样,年货置办齐了没有。屋里屋外、前前后后,他都看得仔仔细细,问得清清楚楚。他说:“老百姓家里年货备得足,很有年味,我心里有了底。” 习近平自己也会采购一些特色年货:炸排叉、江米条、平遥牛肉、饺子醋……小组想问问大家,有没有采购过同款年货呢?
2022年1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来到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图为27日上午,习近平在平遥古城向现场群众挥手致意,给大家拜年。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一 “你跟总书记握上手没?”2017年春节,这句话成了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最频繁的问候语。 同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习近平冒着严寒,踏着皑皑白雪走进了这个小村庄。每到一户,他都要看看家里吃喝够不够,火炕烧得暖不暖。看到村民家中摆放的年货食品,习近平笑着问:“这叫‘开口笑’吧?能分享一下么?” 在河北坝上地区,“开口笑”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外表色泽金黄,吃起来香酥甜脆。习近平拿起一块品尝,夸赞说味道很好,还聊起自己置办年货的经历:“现在一般过节,我自己买点炸排叉吃,还有江米条。” 怎么样,还没吃过炸排叉和江米条?赶紧买点,可好吃了。 有些时候,习近平亲自掏腰包买年货,为地方特色产品“代言”。 今年春节前夕,在山西平遥古城,习近平购买了平遥牛肉、饺子醋等年货,还参与了陈醋发酵打耙。4年前,同样临近春节,在四川成都战旗村,一位村民热情地拿出一双手工布鞋要送给总书记。习近平笑着说:“我花钱买一双!” 透过这些细节,人们感受到总书记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来到贵州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图为4日下午,习近平在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同社区群众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二 2020年1月20日,距除夕仅4天,习近平来到第十四届中国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举办地——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在当地,这场博览会还有一个别名:“关上年货节”。 年货市场上,农副产品一应俱全,民俗用品年味十足。在火腿摊位前,一名商家介绍说,猪肉是从农户家里收的生猪,自己腌制的。习近平进一步询问猪肉价格,商家表示“今年猪肉涨价,我们也没涨价,保证不涨价”。习近平笑着说,但也不要亏本哦。 年货供应始终是习近平春节考察的“特别关注”。2013年春节前夕,赴甘肃看望各族干部群众的习近平特地来到兰州市城关区五泉菜市场,详细了解年货供应情况。“菜价涨了没有?”“本地菜多不多?”在几个摊位前,习近平细细询问了白菜、洋芋、西红柿、洋葱等蔬菜价格。听到菜价稳定,习近平点了点头。 越到节庆假日,习近平越强调食品安全。2021年2月4日,习近平来到贵阳观山湖区合力惠民生鲜超市,考察春节前市场供应、年货供销、物价运行等情况。在熟食区,习近平叮嘱:“一定要注意食品卫生,标明生产日期,不能卖过期食品。”在冷鲜区,他又询问冷链储运情况,要求对当天没卖出去的冷鲜肉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市场春节期间还营业吗?”“进货渠道多不多?”“菜价涨了还是跌了?”“老百姓都喜欢买什么菜?”……这些问题既关乎生活的烟火、年味的浓度,更关乎民生的改善、人心的冷暖。习近平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