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那两天,我们采访了洪灾过后一直坚守在“村超”现场负责清淤的工作人员唐龙。采访中,他几度哽咽,面对让榕江人民骄傲自豪的“村超”球场被洪水淹没的场景,他痛心地哭了。 洪水退去,居民自发加入了街道清淤工作。我们看到许多乡亲卷起裤腿,铲淤泥、运垃圾,便上前询问他们能否接受我们的采访。“不了,我们只是在守护家乡,去采访那些从外面来帮助我们的人吧。” 在忠诚镇的“后方食堂”,家家户户接力帮厨,将一份份热腾腾的盒饭送往救灾一线。年近八旬的滕树芳奶奶红着眼眶告诉我,她心疼那些抗洪抢险的救援人员——他们和她孙子一般大,却在冒着生命危险救人。 采访忠诚镇书记时,提起榕江的团结一心,他忍不住落泪,却叮嘱我们不要播出他落泪的画面——在危难面前他得扛住,才能带领乡亲们一起扛住。他说他叫“杨胜涛”,一定能和乡亲们战胜洪水。 在电力抢修现场,我们采访了榕江电力工人司顺召,他没提自己和同事的辛苦,却啜泣着说:“谢谢驰援榕江的各地电力工人,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 采访抢险救灾的消防员时,他们告诉我,这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洪水。我问消防员张朋飞:“累吗?”他说:“消防员不怕苦不怕累,一心只想赶紧救人。” 背着30斤谷子去打新米捐赠的村民大伯、在村委帮忙装盒饭的白发苍苍的奶奶、自驾赶来送西瓜的四川大哥……在灾难中,我看到了榕江的伤痕,也看到了风雨同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贵州力量、中国力量。 灾后重建这场“加时赛”,每个人都是榕江的“守门员”,胜利属于人民。
记者与母亲在洪灾后的家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