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标题——“真”“精”“明”!(3)
文化 | 发布时间:2023-06-15
| 人气:
| #评论#
摘要:尤其是评论作品,必须鲜明地亮出观点,切忌模棱两可、立场不明。所谓立场,就是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紧贴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人民立场,
尤其是评论作品,必须鲜明地亮出观点,切忌模棱两可、立场不明。所谓立场,就是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紧贴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人民立场,积极传播党的声音、阐释党的主张不含糊。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标题大多直陈观点,立场鲜明。比如,《不“唯GDP”并非“去GDP”》是源于2015年初,许多省份都下调了当年GDP增长预期,或干脆不再提具体目标。人们在对这种坚持科学发展“不唯GDP”的态度给予肯定的同时,也产生了疑虑:GDP是否可以一去了之。为更好地引导舆论、统一认识,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缜密阐述了不“唯GDP”与“去GDP”的区别与表现,提出不“唯GDP”并非“去GDP”。
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熔裁》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章语言需要精炼,标题语言更需要精炼简洁,越简短的文字也越有利于读者快速浏览和理解内容。通过统计6届中国新闻奖作品标题的字数得出,最短的标题只有两个字,长的有30个字左右,大多数集中在20个字以内。
这是因为,新闻标题只需要告诉读者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但不需要囊括全部事实,其他新闻要素可以在正文里交代。
根据汉语阅读习惯,人们一般一次性阅读7至8个字,再长就需要加标点换气,并需要更长时间的阅读。报纸标题多见两行题、三行题,能够更充分地表达新闻事实,但是网络新闻单行实题更有利于受众获取信息。
胡乔木曾说:“有时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好标题需要精心打磨。
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创新为要,新闻标题制作也必须坚持创新。平淡无奇的标题或许同样能够表达新闻事实,但是读者不爱读、观众不爱看、网友不爱点,就无法提高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系列报道作品《我是188万分之一》,反映贵州188万人易地搬迁的工作成效。标题如果为《贵州完成188万人易地搬迁任务》,则显得中规中矩,不是很吸引人;如果为《搬迁》,则落入一般报道的俗套,仅是简洁而已 ;而《我是188万分之一》,则突出了搬迁者的主体地位,小人物融入大时代,188万与1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利于引出搬迁前后个体命运“一跃跨千年”的变化,字里行间多了真情实意。
同时,标题的新意与选题的新意、报道视角的新意分不开。就是说,选题的新颖、报道视角的独特,需要在标题上体现出来。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如何记录各地人民群众奔小康的奋斗历程,需要在同类话题中另辟蹊径,反映小故事里的大时代。
2021年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2010年的春运第一天,一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直击人心: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的报道全网刷屏。该标题以平实的语言囊括了多个信息,很多网友坦言“已泪奔”。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跨越十多年的“春运母亲”的故事,折射了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个人命运的变化,是千万个家庭变迁的一个缩影。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作品《“时光切片”见证一个家庭40年巨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